藝術 17 世紀
17世紀是歐洲藝術成就偉大的時期,巴洛克風格達到頂峰。 17 世紀通常被稱為宗教藝術的時代,繪畫風格以陰鬱和莊嚴的盛行情緒為主。 這在很多方面都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和宗教動盪,作品聚焦於死亡、審判、信仰、救贖和啟示錄等主題。 然而與此同時,最重要的藝術發展之一是藝術的世俗化。 隨著各階層財富的增加和文化的複雜化,藝術家們轉向了能夠吸引更廣泛公眾的主題。 雖然許多畫作繼續強調宗教儀式、人物或事件,但藝術家表現世俗主題的趨勢越來越大,例如歷史和神話中的場景。 這受到當時不斷變化的政治氣候的影響——1648 年三十年戰爭結束,畫家和雕塑家使他們的藝術更加逼真,同時也對古典古代產生了新的興趣。 17 世紀巴洛克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使用了豐富而對比鮮明的色彩,巴洛克藝術家喜歡大膽的調色板。 這種色彩的大部分來自於通過新的繪畫技術和方法添加了明亮的顏料,從而使顏料在畫布上的應用更加精確。 這一時期的其他新技術包括真人大小的裸體的發展和對現實主義的更加關注,藝術家們密切關注紋理等細節——這被稱為“美術”或“美術”。 人們對盡可能準確地描繪自然世界非常感興趣。 這包括以逼真的方式展示植物、動物和其他物體,如水果和花卉。 這種新的現實主義意識更加強調對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生活的描繪——“流派”一詞被用來描述描繪日常主題的繪畫。 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也在這一時期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在意大利。 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等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仍然活躍,而新一代藝術家則發展出與其作品相似的風格。 巴洛克風格是整個這一時期意大利的主要藝術運動,儘管還有風格主義的其他影響,甚至是 17 世紀中葉出現的一些自然主義繪畫的例子。 教堂在整個 17 世紀的藝術創作中發揮著主導作用,許多畫家也受僱於教堂機構,如修道院或修道院。 此外,藝術家通常會得到贊助人的經濟支持——贊助人承諾在藝術家的職業生涯中提供支持,以換取在他們生命結束時購買一幅畫的權利。

Carel Fabritius,1654年-金翅雀-美術印刷

Rachel Ruysch,1690年-玻璃花瓶中的花朵靜物畫-美術印刷

Eustache Le Sueur,1650年-Meekness-美術印刷

Meindert Hobbema,1664年-水磨坊-美術印刷

倫勃朗的追隨者,1660年-祈禱中的老人-美術作品

彼得·克拉斯(Pieter Claesz),1625年-靜物-美術印刷

約翰·利斯(Johann Liss),1630年-丘比特(阿莫爾)-藝術作品印刷

Jan Asselijn,1650 年 - 受威脅的天鵝 - 美術版畫
